| 
 | 不溶物 | 可溶性無機物 | 可溶性有機物 | 微生物 | 
| 物理法 | 1.過濾 | 1.電滲析,反滲透 | 1.萃取 | 微濾,超濾 | 
| 2.自然沉淀 | ||||
| 3.自然上浮 | 2.離子交換 | |||
| 4.超濾,納濾 | 2.活性炭吸附 | |||
| 5.混凝沉淀 | 3.吸附 | |||
| 6.混凝氣浮 | ||||
| 化學法 | 
 | 1.酸堿中和 | 1.焚燒 | 1.加臭氧 | 
| 2.氧化還原 | 2.高級氧化 | 2.加氯氣 | ||
| 3.化學沉淀 | 3.曝氣 | 3.加二氧化氯 | ||
| 生物法 | 1.活性污泥法 | 1.生物硝化反硝化 | 1.好氧法 | 
 | 
| 2.生物膜法 | 2.厭氧法 | |||
| 2.生物硫化 | 3.污水灌溉 | 
| 處理方法 | 定義 | 方法原理 | 分類 | |
| 物理處理法 | 應用物理作用沒有改變廢水成分的處理方法 | 廢水經(jīng)過處理后并沒有改變污染物的化學本性,而僅使污染物和水分離 | 1.篩濾法 | |
| 2.重力法 | ||||
| 3.離心法 | ||||
| 化學處理法 | 用化學原理和化學作用將廢水中的污染物成分轉化為無害物質,使廢水得到凈化的方法 | 污染物在經(jīng)過化學處理過程后改變了化學本性,處理過程中總是伴隨著化學變化 | 1.中和法 | |
| 2.氧化還原法 | ||||
| 3.吸附法 | ||||
| 4.藥劑沉淀法 | ||||
| 物理化學法 | 水中的污染物在處理過程中是通過相轉移的變化而達到去除的目的的處理方法 | 污染物在物化過程中可以不參與化學變化或化學反應,直接從一相轉移到另一相,也可以經(jīng)過化學反應后再轉移 | 1.離子交換法 | |
| 2.膜分離技術 | ||||
| 3.萃取法 | ||||
| 4.吹脫法與汽提法 | ||||
| 5.混凝沉淀法 | ||||
| 生物法 | 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謝作用氧化、分解、吸附廢水中可溶性的有機物及部分不溶性有機物,并使其轉化為無害的穩(wěn)定物質從而使水得到凈化的方法 | 生物處理過程的實質是一種由微生物參與進行的有機物分解過程,分解有機物的微生物主要是細菌,其它微生物如藻類和原生動物也參與該過程,但作用較小 | 1.好氧處理法 | |
| 2.厭氧處理法 | ||||